研究專長:中國基督教史、華人本土基督教、世界基督教、馬來西亞與印尼基督教、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華人五旬節/靈恩運動歷史、五旬節/靈恩運動神學
1. 個人研究簡介
個人在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其間主要的修讀科目是當代中國基督教、華人基督教史、世界基督教、伊斯蘭復興運動、華人穆斯林傳統。從碩士時期本人的研究集中於五旬節/靈恩運動此一在基督教內外均廣受注目的宗教運動,碩士論文經改寫後以《聖靈的洗:路加與五旬宗的聖靈神學》為名,在「中原大學基督教學術叢書論著系列」出版。博士階段開始從經典文本的探討轉向從近代中國基督教史以及「世界基督教」(World Christianity)的架構和脈絡進行研究,並討論西方相關研究裡東方主義的問題,同時也關注中國基督教若干小派自立教會的發展,博士論文即以華人世界頗具影響力的真耶穌教會為主題進行研究,其間獲得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學金。畢業後論文得到教育部「104年度HKR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改寫專書」補助,改寫為《晚雨聖靈:真耶穌教會的再定位與全球五旬節派研究的想像和再現》,已於2019年年底在中原大學基督教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的「歷史文化叢書」付梓。近期亦開始進行東南亞基督教的研究,主要關注馬來西亞與印尼。
2. 著作公開部分
期刊論文:
- 〈回應李建民〈被遺忘的保惠師〉:五旬宗觀點〉,《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40(2006):207-215。
- 〈Empowered for Witness書評〉,《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43(2007):241-7。
- 〈五旬宗研究導論:現象或歷史、神學進路的問題〉,《浸神學刊》(2010):115-128。
- 〈五旬宗靈洗神學意義初探〉,《建道學刊》35 (2010):1-22。
- 〈華北五旬節運動宣教先驅賁德新及其思想〉,《建道學刊》38 (2012):33-58.
- 〈台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現況的神學反思〉,《台灣神學論刊》34 (2012):87-105.
- 〈五旬宗「初步憑據」教義的普世合一基礎與新釋〉,《神學與教會》35, no.2 (2013):342-355.
- 〈五旬宗的終末論對現今的意義〉,《華文五旬宗研究期刊》創刊號(2017): 34-44.
- 〈奉主耶穌聖名禱告:回應蔡麗貞〈真耶穌教會的聖靈觀〉〉,《台灣神學論刊》44 (2017):135-160。
- 〈全球化脈絡下東南亞五旬節派教會的跨界與移動:印尼伯特利教會(Gereja Bethel Indonesia)及其在台發展〉,《台灣宗教研究》16, no.2 (2017):85-121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Earliest Chinese Pentecostal Periodicals: The Popular Gospel Truth and the Pentecostal Truth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 no.13(2017): 81-99.
- 〈真耶穌教會早期國族主義的本色化神學(1917-1949)〉,《華人宗教研究》 13(2019):131-169。
- 〈華人五旬節派自立教會的先聲和範型:港九五旬節會與九龍五旬節會〉,《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 54(2021)(A&HCI級期刊。已通過審查,預計2021年二月刊登)。
- 〈上海靈工團:戰時發起的中國五旬節派合一組織(1941-1949)〉,《建道學刊》54(2020):37-70。
- 〈移民與海外宣教:真耶穌教會近期的全球拓展〉,《中國基督教研究》14 (2020):34-71。
- 〈馬來西亞華人基督徒的主體性與身份認同:反思「華人教會」定義與指稱的適切性〉,《台灣宗教研究》19, no.2(2020):159-200(THCI第二級)。
專書章節:
- 〈中國本土式的五旬節主義:以真耶穌教會與耶穌家庭為例〉收於李靈、曾慶豹編,《中國現代化視野下的教會與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7-101。
- 〈台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現況的神學反思〉收於石素英主編,《基督宗教與靈恩運動論文集—以台灣處境為主軸》台北:永望文化,2012。
- 〈回應〈聖靈的教會觀與教會更新〉〉收於廖炳堂、黃漢輝主編《聖靈與教會:福音信仰和五旬宗的對話》香港:建道神學院與神召神學院,2014,152-158。
- 〈全球五旬節運動視野下的真耶穌教會〉 收於蔡彥仁、郭承天、周復初主編〈基督生命長成: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台北:聖經資源中心,2014,128-146。
- “Bernt Berntsen—A Prominent Oneness Pentecostal Pioneer to North China.” in Global Renewal Christianity: Spirit-Empowered Movemen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vol. I: Asia and Oceania ed. Vinson Synan and Amos Yong. Lake Mary, Fla.: Charisma House Publishers, 2015, 91-106.
-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in Protestant Taiwan.” In Global Renewal Christianity: Spirit-Empowered Movemen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vol. I: Asia and Oceania ed. Vinson Synan and Amos Yong. Lake Mary, Fla.: Charisma House Publishers, 2015,127-142(With Maurie Sween).
- 〈張巴拿巴的中國本土神學:以《角聲報》為主要材料的探討〉,收入郭承天、周復初、張證豪編,《向下扎根,向上結果:2019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出版社,2020,119-147。
專書:
- 《聖靈的洗:路加與五旬宗的聖靈神學》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2008。
- 《晚雨聖靈:真耶穌教會的再定位與全球五旬節派研究的想像和再現》新北市:台灣基督教文藝;桃園:中原大學基督教華人社會文化研究中心,2019。
譯著:
- 內田慶市,〈馬禮遜參照的漢譯聖書—新發現的白日昇譯新約聖經稿本〉,收錄於謝品然、曾慶豹合編《自上帝說漢語以來—和合本九十年》香港:研道社,2010,53-68。
研討會論文:
- 〈台灣五旬節/靈恩運動現況的神學反思〉,宣讀於靈恩運動學術論文研討會,2012,2月21日,台北中山長老教會。
- “Bernt Berntsen: A Prominent Oneness Pentecostal Pioneer to North China.” Presented at 41st Society of Pentecostal Studies Annual Meeting, March1-3, 2012, Regent University, Virginia Beach, Virginia. USA.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Earliest Chinese Pentecostal Periodicals: The Popular Gospel Truth and the Pentecostal Truths.” Presented at Global ReOrient: Chinese Pentecostal/Charismatic Movements in the Global East Symposium, October 30-31, 2013,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diana, USA.
- 〈全球化視野下的真耶穌教會〉,宣讀於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12.5。
- 〈全球化脈絡下東南亞五旬節派教會的跨界與移動:以印尼伯特利教會(Gereja Bethel Indonesia)在台發展為例〉,宣讀於台灣宗教學會2017年會,國立政治大學,6.30-7.1。
- 〈民國時期真耶穌教會的國族主義本色化論述〉,宣讀於第四屆中國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10.20-21。
- 〈真耶穌教會早期的本色化國族修辭(1917-1949)〉,宣讀於「106年度HKR博士論文改寫為學術專書計畫」成果發表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6.1。
- 〈中國五旬宗信仰者的時代回應:1907-1949〉,宣讀於建道神學院與神召神學院之學術交流會,建道神學院灣仔校區,4.6。
- 〈中國五旬宗信仰者的時代回應:以《神召(會)月刊》和《靈音月刊》為核心〉,宣讀於第五屆迦密山國際學術論壇,香港浸會大學,7.5-7.6。
- 〈中國五旬節派自立教會的先聲與範型:港九五旬節會〉,發表於「第九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12.5-12.9。
- 〈上海靈工團:戰時發起的中國五旬節派合一組織(1941-1949)〉,發表於「第十一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國際研討會」,香港浸會大學,6.14-15。
- 〈張巴拿巴的中國本土神學:以《角聲報》為主要材料的探討〉,發表於「第五屆現代中國本土基督教神學之發展」,政治大學,5.10-11。
- 〈移民與海外宣教:真耶穌教會近期的全球拓展〉,發表於「2019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正修科技大學,10.25-26。
- 〈馬來西亞華人基督徒的主體性與身份認同〉,發表於「台灣宗教學會2019年會『台灣宗教研究20年的回顧與前瞻』暨『敬天法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1.29-30。
- 〈華人五旬節自立運動先驅馬兆瑞〉,發表於「台灣宗教學會2020年會『「靜/境的力量」』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10.16-17。
- 〈多元文化主義脈絡下『文化識別』與馬來西亞華人以及華人基督徒的身份認同〉,發表於「華人宗教的在地和跨界經驗:主客易位的對比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11.26-27。
3. 如何思考「華人文化」、「華人主體性」以及「華人文化主體性」這三個概念以及這三者的關係?
「華人」一詞按各地社會脈絡有其差異性,難以訴諸普遍性的單一判準,今時某些學者提倡「華語語系」(Sinophone)的語言群體概念,雖是真知灼見,跳脫血統、國籍、種族等具原生論定義的界圍與限制,卻不足以符應某些地區的現實處境。例如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華人的定義並非由自我認同決定,亦非端視使用華語與否,而是被給予的族裔和政治身份,具固定性,許多不諳華語者在國家族群政策定義之下仍是華人。無可避免,這關涉血統,但也不限於血統。因此,「華人」的身份定義乃需因地制宜。在非由國家族群政策決定族裔身份的脈絡下此定義是流動、具任意性的,可以是語言群體、文化概念;但在前述國家脈絡下則非如此。
「華人文化」意指被認定的華人族裔或使用華語為主要語言思考之群體生活經驗的累積。它並非限於以國籍、種族、族裔為定義標準或界圍,但不能完全排除前者。此外,它是多中心的(polycentric),並非以中國為唯一中心輻射、擴散出去,或僅限於所謂兩岸四地的核心地帶,而在此之外的華人群體皆為邊陲。本人主張全世界使用華語思考的群體都可以是中心。以本群華人宗教的研究而言,宗教作為華人文化的一部份,並不限於傳統華人社群的佛教、道教、一貫道、民間信仰,而也包括所有華人信仰的宗教,諸如基督教和伊斯蘭等。「華人主體性」可指被認定的華人族裔或使用華語為主要語言思考之群體的主體性,不限國籍、種族、族裔,同樣也是多中心的。惟這不必然意味與使用其他語言的群體界圍分明甚或將之他者化、以一種二分思維進行想像與再現。反之,應該思考某種多元性和共存。以本群華人宗教的研究而言,華人對宗教信仰的踐行和闡述往往強化自身的主體性,將塑造自己身份認同的諸元素與宗教共冶一爐,即李豐楙教授倡議之「文化識別」理解。
「華人文化主體性」將前面兩個概念整合起來,即以被認定的華人族裔或使用華語為主要語言思考之群體生活經驗的累積為主體的概念,它同樣是多中心而非以中國為中心或以兩岸四地為核心地帶,並應重視其在不同地理位置、文化脈絡的多元性、異質性。以本群華人宗教的研究而言,華人在其社群和傳統脈絡下對宗教的詮釋和踐行更體現華人文化主體性的思維。
4. 我研究發展的規劃如何呼應中心推展的目標?
本人向來進行的中國基督教研究是以華人自立教會為主要對象,並檢討西方基督教研究者單向的傳教史典範以及東方主義的想像,這與華人文化主體性相關。基督教做為華人信仰的宗教之一,在踐行、闡述的過程裡就將本地文化、國族認同等元素與宗教共冶一爐,產生華人基督徒的主體性,與其他群體的基督徒做出區別。近來開始準備進行的馬來西亞華人基督教,亦與華人主體性相關,而這主體性是建立在馬來西亞的多元社會架構下。首先,馬來西亞是多元民族國家而非嚴格定義的馬來人國家,西馬在英屬馬來亞時代因「分而治之」而勢成三角的「三大民族」(馬來人、印度人、華人)架構已不成文地存在,而提呈獨立宣言是亦是三個民族的代表皆有參與。在馬來西亞華人普遍認知裡,該國是由三大民族共同成立,華人是本地民族而非僑居者;其次,馬來西亞雖以伊斯蘭為「聯邦宗教」,卻也是多元宗教的社會,這些由不同在地民族信仰的各種宗教都應被視為本地宗教。宗教的多元性還包括,同一宗教也有不同民族的成員以及與各民族傳統相關的派系。前者例如佛教可見漢傳和南傳,南傳又有泰國、緬甸兩大傳統,基督徒也有華人、印度人、原住民等之分。後者例如有與南印度息息相關的敘利亞正統教會(Syriac Orthodox Church)。簡而言之,這是多元性所保障的主體性。因此,基督教是馬來西亞華人信奉的宗教,馬來西亞華人基督教也是本地宗教,就此意義上,馬來西亞華人基督教與世界各國扮演離散華人同鄉會性質的「華人教會」有極大差異。此研究也可改變傳統將東南亞華人視為邊陲的大中華主義,而改以「多中心」的視角看待各地華人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