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克禮
出版社: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0/06/19
簡介:
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印尼運用傳統「互助合作」精神在政治領域上,讓外交關係發揮關鍵作用。
印尼轄下一萬七千多個島嶼,橫跨亞洲和大洋洲,號稱「萬島之國」,是世界上最多島嶼的國家。印尼人口將近3億,居世界第四位,其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信仰伊斯蘭教,也是伊斯蘭教民最多的國家。印尼管控麻六甲海峽,1970年代爆發能源危機之後,戰略地位更形重要。印尼在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也是最大國和最大經濟體,亦是二十國集團(G-20)之一,相當程度代表東協的利益,在東協國際政治和經濟事務動見觀瞻。
大陸與印尼有著長久關係,同樣是人口眾多的大國,加以地緣政治和經濟地位均快速提升,彼此密切的政治交往始於1950年代。1945年印尼甫脫離荷蘭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早在1950年4月便與北京建交,當權的蘇卡諾政府標榜和西方殖民主義維持距離,醞釀包括中國、印尼、埃及、印度、緬甸等共三十個國家參加了1955年4月的萬隆會議,是為第一次「亞非會議」。會議提出了處理國際關係的十項原則,體現了亞非人民為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而團結合作、共同鬥爭的願望,當時被稱為「萬隆精神」。
目錄
推薦序(一) ……………………………………………………………………….7
推薦序(二) ……………………………………………………………………..10
推薦序(三) ……………………………………………………………………..12
自 序 ………………………………………………………………………………..14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印尼的「互助合作」視角 ……………………………………..17
第二節 東協組織的運作有「互助合作」影子 ……………………26
第三節 觀察印尼與中國外交 …………………………………………….30
第四節 印尼也是東南亞之窗 …………………………………………….40
第五節 本書章節構成及研究方法 ……………………………………..43
第二章 印尼式的「互助合作」意涵
第一節 印尼傳統的「互助合作」文化 ………………………………48
第二節 印尼「互助合作」的特殊意義 ………………………………55
第三節 印尼外交在「互助合作」上的表現 ……………………….62
第四節 小結 ……………………………………………………………………..69
第三章 印尼對中國外交關係之歷史
第一節 印尼對中國關係從友好到中斷(1950-1967) ……….72
第二節 印尼與中國關係從凍結到恢復外交(1968-1990) ..79
第三節 印尼與中國邁向戰略夥伴關係(1991-2005) ……….85
第四節 小結 ……………………………………………………………………..91
第四章 印尼考量與中國關係發展之因素
第一節 印尼與中國建立互信提升關係 ………………………………95
第二節 印尼期在中國市場獲取較大經貿利益 ………………….102
第三節 中國爭取印尼發揮對東南亞的影響力 ………………….109
第四節 小結 ……………………………………………………………………115
第五章 印尼視中國參與區域整合為「互助合作」
第一節 印尼的「互助合作」外交加速東協區域整合 ……….119
第二節 印尼的「互助合作」有利中國參與東協事務 ……….125
第三節 「互助合作」外交為中國參與東協整合之關鍵因素 ……133
第四節 小結 ……………………………………………………………………142
第六章 印尼以「互助合作」面對中國之機會與挑戰
第一節 「互助合作」外交符合印尼國家發展的需要 ……….145
第二節 印尼的「互助合作」外交有利提升國際地位 ……….152
第三節 對中國的「互助合作」外交考驗印尼對外平衡政策 ……..158
第四節 小結 ……………………………………………………………………164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互助合作」是印尼對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核心 ..169
第二節 印尼的「互助合作」外交促進中國與東協合作 ……17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80
二、英文部分 ……………………………………………………………………189
三、印尼文部分 ………………………………………………………………..194
附錄
一、印尼的互助合作(Gotong Royong)特色 ……………………199
二、印尼總統令(1985 年第九號關於印尼與中國直接貿易原則) ………………. 202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政府關於恢復兩國外交關係公報 ………….205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於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 …………….206
五、印尼與中國重要交流與互動 ……………………………………….213
鏈接:博客來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