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明清時期臺灣與東亞地區研習營

2020明清時期臺灣與東亞地區研習營

分類:
標籤:
主講人: 范燕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教授) 等
主持人: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時間: 2020 年 09 月 04 日(五)上午 9:00 至 2020 年 09 月 05 日(六)下午 5:30
相關連結: http://mingqing.sinica.edu.tw/conference/2020/Index.html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R802 室

 

研習營簡介

一、宗旨

  臺灣地處近海和遠洋航路的交匯點,自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逐漸捲入日益緊密的全球白銀大交換體系中,在與東亞及西方殖民文明的各種互動中逐漸形成多族群社會。是以,藉由晚近東南亞海域交流的世界史轉向,值得進一步審視銀元與物質交換所促成的生態環境及地理空間的變化。

  另一方面,隨著十六世紀以來全球性近世國家體制的成形,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中華帝國秩序圈,臺灣地處歐亞帝國東南門戶的端口,為清帝國納入版圖。透過多元的統治技術,維繫大陸帝國在東亞秩序的合理性。就此而言,臺灣既是邊陲,卻又為前哨,成為東亞各文明交會的節點。

  更為關鍵者,十九世紀以來,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西方霸權侵入並改造既有的東亞世界秩序圈。在此過程中,日本帝國經過體制改革,由周邊上升為多元中心的支配者之一,臺灣命運隨之改變。殖民政府在臺灣建立起近代統治理性,促成殖民現代性、族群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進而重新整編全島,轉向現代發展主義之途。

  據此,本次研習營與「曹永和院士海洋史研習營」合作,一方面擬從東亞或東南亞、海外關係、貿易關係、海外交通,闡明臺灣與東亞地區的互動及其角色。其次,對照近世國家支配體制的轉變,比較清帝國及日治初期統治理性的異同關係。因此規劃如下八個場次:「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東亞」、「族群統治與殖民」、「環境與動植物」、「法律制度與社會」、「醫療衛生」、「地方學與地方創生」、「移民、拓墾與宗教」、「臺灣與東亞文學與思想的交流」等,計畫邀請臺灣史及明清史研究之專家學者,及招募學員40名進行研習。藉由「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學術平台,共同探討並發掘明清時期(14-20 th)臺灣作為多元、跨界、跨國及網絡化研究新議題的可能性,從而引導新世代青年學子參與學術活動暨提升研究能力。

 

二、研習時間

202094日(週五)上午9時 至 95日(週六)下午530

 

三、研習地點

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 R802 

 

四、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五、研習對象

以臺灣史研究或明清研究為課題之海內外各大專院校的碩、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錄取名額:40名,另備取5名。 

Facebook
Twitter
Pocket
Email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政治大學受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成立「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期能透過跨領域的研究整合,提高台灣在華人文化研究方面的國際能見度與學術水平,並期待因而能在華人學術圈中催生創新的思潮,讓全球共享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官方網站

訂閱即時快訊

即將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