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快訊】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新書快訊】心之無對性──先秦儒學體現的文化性格

作者:徐聖心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1/10
ISBN:9789863505143

書籍簡介

本書顯示作者長期的學術深願與文化關懷。「心之無對性」的視角淵源於唐君毅,啟發於譚家哲,除正面慧解孔、孟的相關經典文本,亦從對反端入手,如先秦法家重國失人,或後世詮釋孟子人性論的誤解,組織為一正一反的論述架構。然論、孟文本,歷解的釋義與當代的研究汗牛充棟,考驗作者以一舉多、化繁為簡的篩選本事;並加入跨文化的系統對照下關鍵詞的轉譯問題。全書娓娓闡發深會,層層轉進辨析,選材極見其心思的縝密與判讀的功力。作者深詮體知之妙,亦有引例糾謬之功。以平實流暢的行文,予以經綸;以慢燉出細活的作法,予以澄清,最後都能綰合在核心主軸上。

如今詮釋學與多元文化當道,側重相對性,或以身體觀反思心性論之偏限,或以情境心取代無限心的向度。值此之際,重談心之無對性,力揭先秦儒學對人類文化殊勝懿美的貢獻,用以攔截後現代,與本來面目再次相遇,不啻七絃上的泠泠松風!

作者簡介

徐聖心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臺大佛學研究》主編。曾任2014-2015年日本東京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學研究室訪問教授。研究領域為先秦儒學、莊子與莊子學史、明末清初三教交涉、中國美學史、中國夢文化。著有〈錢穆論文化學與教育之洞見〉、〈聖王的誕生──《莊子》中的堯舜禹形象〉、〈蕅益智旭《楞嚴經文句》論徹底顯性〉、〈楊貴妃在當代東亞〉等論文廿餘篇,及專書《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

目次

緒論
  一、文化學視野的開啟
  二、文化比較與「心」的意涵
  三、本書架構與內容概述
第一章 唐君毅文化理論探微──《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論心的型態
  一、引言:文化理論的必要與困難
  二、當代新儒家的文化理論模型
  三、唐君毅的學思歷程
  四、道德理性的體悟
  五、心之型態特性的提出與心之性情
  六、小結:唐君毅文化理論的成績
第二章 《論語》中孔子所體現的「心之無對性」
  一、引言:孔子在文化史的定位問題
  二、生存問題中之無對性:回應貧富問題的兩種方式
  三、生死問題中之無對性:生命意義的了悟
  四、人際中「無我」之無對性I:「孝」的諸面向及意義
  五、人際中「無我」之無對性II:「無我」的三個層次
  六、人與自然的和諧:仁知與山水
  七、人的崇高性:體證天道天命與「祭神如神在」
  八、人格型態中之無對性:終始在學與心之在其自己
  九、小結:以自證慧而成共命慧
第三章 分論I:法家與儒家「人與國家」論述型態的差異
  一、引言:從韓非的學脈談起
  二、韓非對儒家的批判
  三、韓非對「國家與人」的構想
  四、先秦儒家關於「人與國家」的體認
  五、小結:心之無對性與對設性施用之比較I
第四章 《孟子》中孟子所體現的「心之無對性」
  一、引言:另一個貫通孟子思想主軸的嘗試
  二、生命方向與行為原則之無對性:闢楊、墨與義利之辨
  三、立國型態之無對性:王霸論
  四、行善動力之無對性:性善論
  五、工夫論與人的無限性:知言養氣
  六、餘論:《孟子》中「善」與「萬物」的意義
第五章 分論II:「人性論」論述原則之批判與訾應──從《孟子》「天下之言性」章的異解談起
  一、引言:從一個未決章句看「人性論路向」的分歧
  二、「天下之言性」章異疏會詮
  三、後世釋孟子「性善」義辨謬
  四、小結:心之無對性與對設性施用之比較II
綜論
  一、心之譯詞與「欲」的問題
  二、另一個語詞對譯與交鋒的案例:「性」
  三、一個主題式差異的案例:生死問題
  四、心之無對性與群體的客觀性問題
  五、從「中庸」論崇高性與超越性問題
  六、「學」與「孝」、「仁」的提出

後記
徵引書目
索引

書籍資料網址:臺大出版中心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圖片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Facebook
Twitter
Pocket
Email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政治大學受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成立「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期能透過跨領域的研究整合,提高台灣在華人文化研究方面的國際能見度與學術水平,並期待因而能在華人學術圈中催生創新的思潮,讓全球共享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官方網站

訂閱即時快訊

即將開放